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我院本科生参加2025年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寒假交流项目

2025.04.15

2025210日,我院景小桐、张茜雅、钟一鸣三位同学赴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参加寒假短期交流项目,与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深圳大学的同学们共同完成为期两周的访学。

欢迎会上,那打素护理学院的Sammi老师详细介绍了在香港生活、出行及游玩注意事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随后,Lee老师为大家讲述了那打素护理学院的历史沿革和人才培养方案,让同学们对学院的深厚底蕴和育人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欢迎会合影)

访学期间,同学们插班体验了不同年级理论与实践课程,包括Nursing for Complex Health NeedsHealth PromotionNursing in Clinical SpecialtiesFundamentals of NursingMicrobiologyCare for Clients with Acute and Chronic Illnesses

其中,214日的Laboratory Tour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学们到那打素护理学院实验室进行参观,体验了实践课程如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临床场景、灾害发生场景等。穿戴好VR眼镜等交互设备,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操作,这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那打素护理学院创新性地开设了“tutorial”课程,即一门大班集中授课之后会拆分为若干个小班,由一位专业教师带领小班学生围绕大班授课的核心内容深入研讨、拓展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利于精准剖析知识要点,助力学生深度内化所学。

(课程学习)

为深入了解香港医疗体系的运作,同学们参访了大埔救护站及荃湾地区健康中心,实地探索香港急救服务与社区医疗的特色。

在大埔救护站,资深救护员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香港急救体系的运作流程,并与内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同学们还登上救护车,近距离观察各类急救设备与药品的配置,对前线救护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荃湾地区健康中心,同学们看到了香港社区医疗服务的十年发展历程。中心内多学科协作的服务模式,以及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令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香港社区医疗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不仅如此,同学们还参观了香港艺术博物馆和文化博物馆,为此次香港之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课外参观、实践)

项目结束之日,学院三位同学在结项汇报环节介绍了武汉大学及护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育人特色,详细阐述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以及护理学科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展现了学院在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果,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赞誉,展现了武大护理学子的风采。

(结项合影)

景小桐

分荣幸能获学院选派,参与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为期两周的交流项目。港中文与武大一样依山而建,山水相依间涵养着学府的灵秀之气,我们在一步一景中感受其魅力。除了与那打素护理学院的同学们同上理论课与实践课,我们也深入探访港中文校史馆、香港艺术馆和香港文化博物馆,回溯历史长河,品鉴艺术瑰宝,从多个维度洞悉香港社会的多元融合。闲暇之余,我们漫步于香港的大街小巷,领略这座国际都市的蓬勃活力。未来,希望学院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交流机会,让我们在多元文化的滋养中拓宽学术视野,助力我们成长为具备国际胜任力的新时代护理人才。


钟一鸣

参与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为期两周的冬季交流项目,是一次难忘的专业成长之旅。在港期间,我们系统感受了港中文特色的教学模式,亲身体验了VR模拟教学等先进技术。在大埔救护站,12分钟急救响应的严苛标准与智能设备的完美配合,展现了效率与技术的精妙平衡;荃湾健康中心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则诠释了"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真谛。最珍贵的是与各地同学的深度交流,让我意识到:区域差异的背后,是对生命关怀的共同坚守。香港这座多元文化之城,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护理专业的丰富可能。香港之行带给我的不仅是专业视野的拓展和知识技能的提升,更是一次专业信念的升华,激励我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


张茜雅

感谢学院给予学习机会。此行让我从学科发展、护理教育的视角:感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切,感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个人学业、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联。从自然到人文,从本土到新生代......零零种种,或开拓视野或启迪思维或助力前行,学习内外,收获良多。香港的城市海风,拂去异乡人心中的不确定感,也侵蚀着临岸高墙,吹散行车尾气,也轻拂着行人走向更舒适。课余,有幸与两年前来武大交换的港大朋友重聚,也结识了新的伙伴。这段经历将内化为成长道路上的新能源,激励我不断前行,探索未知,拥抱变化,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我所热爱的护理事业。

(编辑:毛诗柔;审核:罗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