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妇幼健康研究中心研究生李思祺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European Psychiatry》(JCR一区,中科院二区,影响因子6.7)上发表题为“Trajectories of antenatal depression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武汉大学护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李思祺、2022级硕士研究生陈建飞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杨赛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武汉大学护理学院邹智杰老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范翠芳主任和武汉大学护理学院陈晓莉教授。

该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设计,共纳入1034名于孕早期在湖北省建档的孕妇。通过潜类别增长模型,研究识别出产前抑郁症状的异质性发展轨迹,并运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元逻辑回归探讨了不同抑郁轨迹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联。
研究在中国人群中识别出四种不同的产前抑郁症状轨迹:无抑郁组、持续亚临床抑郁组、持续中度抑郁组和持续高度抑郁组。每种轨迹与多种风险因素显著相关,包括社会资本较低、意外妊娠、初产妇、精神疾病史、高感知压力及心理韧性水平低。同时,研究发现抑郁症状轨迹与四种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小于胎龄儿和早产。具体而言,与无抑郁组相比,持续中度抑郁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90倍,持续高度抑郁组风险增加2.59倍;持续中度抑郁组娩出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增加2.42倍,持续高度抑郁组风险增加3.98倍。

研究团队指出,识别孕期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有助于临床工作者实施更主动、精准的孕产期护理干预,从而提前预防并发症,改善母婴健康结局。该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孕妇人群心理健康轨迹数据,对完善围产期心理保健服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该领域的国际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背景的新证据。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Project No. 21BSH073))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92/j.eurpsy.2025.10058